很多時候,讓人念念不忘的美食可能并不是山珍海味,而是街巷之間的寶藏小吃。小店經濟熱氣騰騰,城市發展活力滿滿。本期《小店故事》,我們一起去嘗嘗山東雜糧煎餅的酥脆。
“圓于望月,大如銅錚,薄似剡溪之紙,色如黃鶴之翎,此煎餅之定制也?!鼻宕阉升g在《煎餅賦》中詳細描述了“煎餅”,可見“煎餅”可追溯久遠,山東雜糧煎餅更是遍布全國的名小吃。
“來一餅”老板
張明:瀟灑的動作,那以前年輕更瀟灑,現在老了有點弄不動了。
來一餅位于滆湖中路,店面分兩層,一層約三十平方。店面招牌主打一個“奪目”,在這里絕對沒有“極簡”的概念,店內所有經營項目一一打印張貼,食客一目了然、照單點單。老板張明、譚翠芝夫婦是安徽阜陽人,安徽人在常州做山東雜糧煎餅,而且還做得有聲有色。
“來一餅”老板
張明:2006年2007年的時候,以前是在學校里面的商業街,那時候還讓擺個攤,最后攤不讓擺了。那時候挺難的,確實難,在路邊不讓擺,城管老是趕不讓擺,影響交通之類的,不是那樣也想不到租個店面干,逼出來的。
因為有親戚的幫帶,張明和妻子離開家鄉來到常州打拼,回憶起做游攤的經歷,夫妻倆直說辛苦,但也正是無奈之下,才有了“來一餅”這個小店。
“來一餅”老板
張明:想辦法租個店面,就是一開始在那前面,大概四五平方左右吧,在那干了幾年,然后這邊有機會,人轉讓我就轉下來了。
雖然有了固定的店面,做起安穩的生意,日子依然“苦”,早上5點半到晚上10點半,來來往往的食客見證著小店、見證了夫妻倆的勤勞和汗水。
畫面+音樂
“來一餅”老板
張明:太熬人了,時間長。有時候中午我們休息一下,不休息一下不行,受不了。我想只要努力干,只要是干就行,不干不行。
勤勞,是中國人的美德和秉性。用自己的雙手可能創造不了驚天動地的奇跡,但足夠創造出自己的幸福生活。來一餅的幸福,一部分來自于顧客,尤其是“老粉”的肯定和追隨。
顧客:我最喜歡甜面醬,然后這個餅很香很脆。
顧客:一直吃,早飯都在這邊買。記者:做他家顧客多少年了,十來年嗎?
顧客:差不多吧,放的脆脆的皮,反正很香的。
“來一餅”老板
張明:這樣很多的,比如小孩子從小就在我這吃,現在有的都上大學了,高中的都有,然后有的時候禮拜五禮拜六過來到我這兒來。有的大學生畢業了,帶著小孩過來了,一家三口人抱著小孩過來吃我的餅,這樣的多,幾年不見還能認識的。這邊基本上都換掉了,還是有一個我比較老的人在這邊。
和面是一門功夫,決定了面皮的軟糯、筋道。脆皮是靈魂,但也少不了各種輔料的加持。食客們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不同的食材,一口下去,是滿足的味道。印有店牌LOGO的圍裙,藏著夫妻倆的大幸福。
“來一餅”老板
張明:兒子給我設計的,他學的設計專業,在安徽建筑大學學的設計。我上面換個牌子,我想起個名字,我兒子就給我起了“來一餅”這個名字,給我設計一個煎餅樣的。
記者:對兒子的設計感覺怎么樣?
“來一餅”老板
張明:挺滿意的。感覺有一家人的心意,我形容得不好,是溫馨的感覺。
小小的店面,承載了一家人的生活。一間小小的商鋪,也能將生活裝飾出更多驚喜。如今兩個兒子都已大學畢業,帶著父母教給他們的踏實、努力,好好經營屬于自己的人生。
“來一餅”老板
張明:老大正在考研,苦一點累一點也高興。沒有什么秘訣,就照著老家的風味做的嘛,都是要自己親手做的,自己做了10多年了,將近20年了,做什么樣的心里也清楚。
看往來客流,讀盈盈笑意。經營一方小店,賺錢營生是王道,但除了收益,還有一份成就、一份人情、一份人生,這些就是所謂小店故事。